中国乒乓领先世界秘诀—技术器材创新过半出自中国
中国乒乓领先世界秘诀—技术器材创新过半出自中国 为此,《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求是》杂志都先后发表了由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执笔撰写的总结中国乒乓50年成功经验的文章《星光为何这般灿烂》,本报昨日转发了这篇文章的摘要。今天本报再次摘要刊登此文有关中国乒乓球队不甘人后、在技术上大胆改革的内容。中国乒乓球队的经验不仅对体育界,对各行各业都有普遍的指导和激励作用。 我国清朝诗人赵瓯北诗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乒乓球运动何尝不是如此,不管你掌握着何等先进的技术、战术,如若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总是要落后要陈旧要僵化的。这是一条普遍规律。中国乒乓球队的长盛不衰,并非因为他们有什么亘古不变的制胜技术战术,也不是因为他们掌握着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秘密武器,而是因为他们在继承发扬自己的技术特长的同时,能够针对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针对主要对手每个时期的技术特点,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技术风格,进行技术创新,在适应与反适应、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中经常掌握着主动权。 面对挑战敢于创新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队以直拍近台快攻和逐步形成的“快、准、狠、变”的技术风格,征服了日本的直拍进攻型打法和欧洲的横拍防守型打法,在一段时间里执掌国际乒坛之牛耳。后来,日本人发明了弧圈球,接着欧洲人将中国的快攻和日本的弧圈熔于一炉,创造了横拍全攻型新打法,再次撑起一片复兴欧洲乒乓球运动的新天地。面对欧洲乒坛的重新崛起,中国队一方面改进球拍的性能,另一方面在“快、准、狠、变”的原有技术风格的基础上加上“转”字,使速度、力量、旋转、弧线和落点五个要素更紧密地结合,大大提高了对付横拍全攻型打法的能力,很快又夺回乒乓技术的优势。1981年诺维萨德36届世乒赛包揽全部冠军奖杯,就是对这项技术变革的最好奖赏。 再后来,为了对付因多次交手而对中国队打法日渐熟悉日渐适应并且各怀绝招的亚、欧老将的夹击,中国队不再死守一向视直拍快攻为主流的打法,而是让横拍弧圈打法自由浮出水面,再加上全队认真贯彻“特长突出,技术全面,无明显漏洞”的主张,于是一批男女优秀队员如同雨后春笋涌现出来,他们山立万仞,砥柱中流,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使中国乒乓运动再掀高潮。 技术出新领导世界 在个人技术创新方面,中国队也是十分突出的。据不完全统计,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乒乓球技术、器材创新最突出的共46项,由中国原创的27项,占创新总数58.7%。其中有:容国团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徐寅生的正手奔球;李富荣的直拍近台左推右攻;庄则栋的直拍近台两面攻;张燮林的长胶粒直板削球打法;王志良、郭仲恭的横拍转与不转削球;刁文元的反手侧上下旋发球;许绍发的高抛发球;李振恃的正手快点技术;郗恩庭的直拍反胶弧快打法;许绍发的快带弧圈技术; 集体力量孕育智慧 曾经几次听到中国乒乓球界的领军人物这么说,不要以为中国队有多大的技术优势,不少赛事我们都是“死里逃生”。我们的优势更多的是表现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表现在训练中的精心打磨和竞赛中的严密策划。如果在这一方面稍有疏忽,中国队的地位就有可能动摇。这些语言表达也许不无自谦的成分,但绝对不可视为危言耸听。的确,就单个而言,像本格森、约尼尔、克兰帕尔、萨尔霍扬、舒尔贝克和后来的梁英子、玄静和、瓦尔德内尔、刘南奎、佩尔森、盖亭、塞弗等,与同时代的我国运动员相比,可以说旗鼓相当、难分轩轾。论他们的个人技术或运动天赋,都非等闲之辈,只是他们在成长路上往往缺乏一种集体的烘托,缺乏一种仅靠个人难以完成的精雕细刻,缺乏一种咄咄逼人的精、气、神,恰恰在这些方面,中国乒乓球队是别人难以匹敌的。 今年是国家乒乓球队成立50周年。回顾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有足够的理由为拥有这支优秀运动队伍而骄傲,有理由因哺育了这些杰出儿女而自豪。他们荜路蓝缕,开拓创新,驰骋乒坛,佳绩频传,为祖国争得荣誉,为民族争得光荣。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骄子,民族的英雄。他们前进的轨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体现。(编辑:鸽子) |